跨界的思考:从医生到律师,从扁鹊到李大律
来源:北京电子商务律师网
作者:北京电子商务律师网
时间:2020-02-05
跨界的思考:从医生到律师,从扁鹊到李大律
李广兴律师
平行的轮回是一个公众微信平台,里面有个吴白丁,写了好多关于跨界的思考,我很认同,同时也在尝试着跨界的思考。今天又听到有人在说律师就是打官司的,这可能是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包括一部分领导的普遍认识,好一点儿的跟古代的讼师联系到一起,差一点儿的跟古代的讼棍联系到一起。可身为律师的我,在北京执业多年,真心感受到律师这个职业真不只是“打官司”的。几年前我在一个企业管理培训的课上听到了一个关于医生好坏及定位的故事,用来作为管理风险的一个寓言故事,今天我觉得十分有必要用这个关于医生的故事来改变一下人们对律师的认识。
我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神级大腕医生叫扁鹊,传说有一次他给魏文公治好病后,魏文公要送他一块“天下第一神医”的牌匾,扁鹊医生拒收,魏文公很诧异,问其究竟,扁鹊答到,我的医术不及我的大哥和二哥,不敢受此牌匾,魏文公更诧异了,你还有大哥和二哥,而且都是医生,我怎么没有听说过他们医术高明啊。扁鹊解释道:我大哥是保健医生,他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是门诊医生,他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是住院部医生,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作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通常人们提到医生,第一个反应就是治病的,没病绝对不去找医生,如果没病去找医生了,可能会被其他人看做精神有问题了。但通过上面的故事不难看出,其实医生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医生还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医术高低的评价标准,从有利于患者的角度来看,预防疾病的确要优于治疗疾病。所以,医生不只是治病的,有病找医生真不如没病时找医生。尤其在当前“病不起,开个处方上千起”的“以药养医”的医疗环境下,医生预防疾病的作用价值真的要优于治疗,但遗憾的是,多数人对医生的认识还只是治病的,没病不找医生。
无独有偶,律师这个职业在人们认识中跟医生差不多,多数人还是认为律师只是打官司的,没有官司就不找律师。律师其他作用尚没有被大多数人意识到。
以我个人身处北京市朝阳区,这样一个有着“全国律师看北京,北京律师看朝阳”传说的环境下,从业十多年的职业感悟,律师这个职业能给人们带来三重效用。一是挽回损失;二是预防风险;三是创造利润。
律师为当事人挽回损失主要体现在诉讼业务中,为当事人打赢官司自然能挽回损失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只是单一的;当当事人遇到重大危机时,往往不是某一个单个诉讼案件败诉所承担的经济损失那么简单,这时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将是面对危机提出全面的分析及解决方案,这项工作不能能够帮助当事人清醒的看清形势,理性的做出决定,其挽回的损失也将是综合的,不仅会有直接的,也会有间接的。
律师预防法律风险效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中,这一点,在企业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已经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认同,目前律师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已经开始向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机构渗透,保健医生的作用已经开始被人们认识的同时,律师预防法律风险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律师能够创造利润这一效用,目前还尚没有被大多数人们认同。利润一般都是在企业经营这个角度提到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律师提供的是法律服务,属于第三产业,根本不能创造价值,如何创造利润呢?这个问题认识起来其实跟简单,利润是怎么来的?是通过一个简单公示算出来的,那就是利润=收入-支出。收入不变,支出减少了,利润自然就能增加。而支出的减少,无论是成本的减少,还是费用的减少,律师的法律服务工作都能够做到,比如,通过为企业建立集中采购制度,完善招投标制度,都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当然在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收入也同样可以增加利润。对于企业而言,扩大收入的方法中有好多都离不开律师的工作,如企业市场发展中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甚至有许多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是律师通过灵活运用法律规定创造出来的,尤其在法律规定密集区的金融领域,多数金融产品都是律师设计的。
事实证明,医生不只是治病,也能让人不得病;律师不只是打官司,还能预防官司,还能创造利润。真心希望人们,至少是认识李大律的朋友们能够改变律师就是打官司的认识,别等有了官司再找律师,平时交一个律师朋友,再找一个保健医生的朋友,那你就万事无忧了。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